记者当班新体验: 监狱人民警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
来源: 司法部政府网
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,监狱在大众意识形态中的形象除了有限的自媒体宣传,更多来自文学、影视作品中的描述,或准确或夸大,特别是对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与生活,人们总是在雾里看花,谈到政法队伍中最广大的一线基层警察,她们的真实面貌是怎样?在社会角色之外,她们又是些怎样的人?
为迎接全国“两会”的胜利召开,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,中央政法委会同中央政法各单位、各省(区、市)政法委组织开展“今天我当班”体验采访活动。
2月28日,云南省第一女子监狱作为云南监狱系统首家“记者实习警察”单位,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。他们是来自《法制日报》《一点关注》的两位记者。
在这里,两位记者作为一日监狱人民警察,从点名、谈话到现场管理,对监狱人民警察真实的工作生活进行全方位真实体验,小编也临时客串起记者,对两位“一日警察”的工作体验进行了采访,在他们看来,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是怎样的呢?
第一站:
采访地点:云南省第一女子监狱服刑人员劳动现场
采访媒体:《法制日报》《一点关注》
采访对象:守护信念与忠诚的监区长
体验时间:一天
体验感受:
《法制日报》记者石飞:
“入监服刑为改造…”伴随着高昂的狱园歌曲,服刑人员开始了一天的改造生活,这些歌声在我耳中,伴随早晨的阳光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场景,给人以希望的力量。
以前采访了许多监狱人民警察,原以为对他们的工作有一定认识,今天真正体验了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,才发现比起言语的描述,亲历的感受更为直观。点名,吃饭、带生病的服刑人员去医院看病,基础材料填写,随时解决服刑人员的疑问,主动找其谈话,这些都是监狱人民警察最基本的一日工作,看似简单,但需要许多与人相处的技巧,也需要极大的耐心,一点一滴去了解,才能真正解决服刑人员内心的疑问,助其顺利改造。虽然正常上班时间是8小时,但许多警察在回家以后还要整理与服刑人员的谈话,查看服刑人员的改造日记,更多的时候,我觉得她们更像是老师,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,8小时工作制,24小时责任制的心灵引路人。
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,希望能够将她们的真实面貌展现给大家。这是一个积极的、正能量的集体。
《一点关注》记者甘露:
这是我第一次到监狱来,从走进监区的第一刻开始感觉就很不一样。通过AB门进入监狱,一切看起来严肃、规范,同时又很现代化,与以往电视中看到的监狱很不一样。
真正体验了他们的工作后,这种感受更深了。这是一份有温度的工作,虽然日常工作难免繁杂,但是面对服刑人员的问题,她们都能以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去处理,甚至牺牲了许多自己正常生活的时间,我采访的一个监区长告诉我,她很少能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,虽然会很内疚,但是她觉得这是工作必须付出的,是值得的,这让我很感动,舍小家为大家,也许就是这样。
第二站:
采访地点:云南省第一女子监狱教育中心
采访媒体:《法制日报》《一点关注》
采访对象:“治本又治心”的心理咨询师
体验时间:一天
体验感受:
《法制日报》记者石飞:
秋兰为佩,仁义作药,看的是心病,用的是真情,我想,这是对监狱心理咨询师最好的注解。
她们是警察,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,具备专业的知识,定期为服刑人员解决内心的困惑,帮助服刑人员顺利改造,两种角色,她们都能很好的兼顾,甚至相辅相成,让我印象很深。
监狱人民警察并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,与人相处,解决内心的困惑,打开心结,真正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帮助其真正成功改造,这样一个过程需要用时间去积淀,还有不断的学习,在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中,去成就一个全新的人生。
《一点关注》记者甘露:
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监狱的心理咨询师,以前也曾接触过心理咨询师,但是感觉我今天接触到的更不一样,也许是她们的双重身份为这个工作赋予了不同的意义。
她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是这个专业的学生,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参加培训,不断学习,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,在工作中通过与服刑人员不断地交流、沟通,帮助服刑人员打开心结,由于面对群体的特殊性,许多问题或许更为棘手,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,但她们都能不断坚持并精进自己的沟通技巧,无论是利用沙盘还是音乐疗法,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在不断学习,这点很让我敬佩。
让服刑人员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努力改造,真正走上一条新生之路,是监狱构建大安全格局的基础,更是从底线安全观到治本安全观转变的根本保障。在这背后,是无数监狱人民警察在平凡的岗位上,潜心学习、默默付出、不断拼搏的结果。
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总是在问,为什么监狱人民警察总是这么忙?她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?
或许是因为,她们每天都在不断向前奔跑,为服刑人员的顺利改造而努力,她们以奋斗的精神饱满了人生,用乐观的心态丰盈了内心。忙碌而充实,这便是监狱人民警察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。